眼下,荧屏“戏说”之风日涨,有些“戏说”之戏已到了“没边”的程度,让广大观众看后,真是有些哭笑不得。
古往今来,屏幕舞台上的“包拯”都是不畏强权、刚直不阿的青天大人形象,可是当前不少包公故事却被添加了各种色彩:正热播的《少年包青天》中,包公破天荒地有了一位“女朋友”。无独有偶,另一部正在拍摄的包公戏中,包拯不仅有了妻室,而且纳了“小妾”,甚至还晚年得子、尽享天伦……
古装“戏说”剧的大量涌现是受到同类港台剧的影响,一个时期以来,这类以“古装、娱乐加搞笑”为套路的“戏说”剧接连在荧屏热播,不仅培养了一批观众,也助长了当前创作中普遍存在的“‘正史’难拍、现实剧有风险、‘戏说’剧最省力”的心态。这些“戏说”剧多借“新传”、“外传”之名,编创者便可完全不受“历史真实”的限制,随心所欲、天马行空地胡编乱造。
大批“戏说”剧一哄而上背后更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,一部《还珠格格》带来的巨大市场效益,刺激了许多投资者和制片商趋之若鹜,于是,你拍一个大闹皇宫的假“格格”,我也编一个仅凭一张“伶牙利齿”就能严惩贪官污吏的“快嘴李”,她再造一个因邂逅相助落难太子而成为铲除贪赃枉法的“田皇嫂”……最近在全国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卖出“天价”的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、《审死官》、《金博虎》、《尚方宝剑》等都是这类“戏说”剧,而这种“暴利”反过来又驱使着更多的制作者竞相投入。
戏说剧的本意是为大众提供娱乐服务,是为了给观众一种精神上的快感。同时,戏说剧在愉悦百姓的同时,也应让观众了解一下历史,这才不符媒体宣传服务性的作用。如果因为戏说剧的大量涌现而使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品位下降,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质疑:戏说剧的真正意义在哪里?